語言在人的口中,不斷地拉長、拉長,屬於自己的想像,……。
「這是你做的。」
「做什麼,我不知道。」
「老師在聯絡簿上都寫了,你說,難道還不是你做的。」
「是老師寫的,又不是我寫的,我不知道。」
「這是你做的,還不承認。」
「做什麼,我不知道。」
沒有交集的對話,好像不存在的對方,於是,對話就只有自己的聲音,還一直不停地重複著。
結局可想而知,小孩應該又被打了,那是學姊的一名個案,都已經國中生了,還是經常被父母吊起來打。
叛逆嗎?之前接過這名個案的人,或許都曾這麼想吧。無可救藥嗎?或許,這都只是他父母硬貼上的記號。
孩子進到諮商室的第一句話,學姊倒是很意外。
他說:「妳有沒有香菸?」
學姊鎮定地回答,「這裡面禁菸。」
然後,就是一陣沉默,除了剛開始的自我介紹與一大堆諮商規定的開場白。
諮商室裡的兩個人,都在無聲的空氣中,覺得有些尷尬吧,新手諮商師不知道怎麼進行下去,孩子卻覺得來這種地方,就是因為自己有生病,所以,在學姊說完諮商室禁煙時,孩子也就不知道要說什麼了。
那一天,諮商室內兩個人都覺得有溝通上的挫折,而在諮商室外,父母親的爭執,又成了同一個時空點上的另一場溝通挫折。
「都是妳生的好兒子。」-憤怒的父親。
「孩子本來都是要教才會乖啊!」-母親。
「都是妳寵壞的。」-憤怒的父親。
「孩子還小嘛,不一定都要打罵啊。」-母親。
「都是因為妳不會教孩子。」-憤怒的父親。
「唉,這裡人那麼多,有事回家再講。」-母親。
「妳和妳兒子同一個樣子。」-憤怒的父親。
「你不要抽煙啦,這裡不可以抽啦。」-母親。
據了解,個案的家庭,以這種無意義、看起來不太像是真的對話,來假裝都有理性溝通的情形,以及持續了好幾年,幾乎可能是從個案的哥哥還沒出生時,就已經是這個樣子了。
那天,學姊再經過教授指導後,做了萬全的準備,雖然還是有點擔心,畢竟,諮商室內會有什麼樣的突發狀況,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。
「妳有沒有香菸?」孩子進到諮商室來,第一句話,仍然是問有沒有香菸。
學姊按照了教授的指示,看了看孩子的手指,果真如教授說的一樣,沒有煙垢,身上也沒有煙味,學姊安心了,才放心地回答。
「抽菸的感覺,很像大人吧。」
孩子一聽,覺得這句話很有趣,於是,他馬上接著說。
「老師,妳抽菸嗎?」
學姊搖搖頭,又趕緊回答。
「沒抽過,倒是聽人家說過,第一次抽煙的經驗。」
接下來,孩子跟學姊聊得很開心,也許,有人會認為,這樣有達到諮商的目的嗎?我們接著看下去。
第三次孩子願意多說一些自己的事情了,當然,學姊介入引導個案思考自己行為的機會也變多了。
建立良好的關係,對於諮商的整個過程,是相當重要的,如果一開始就沒有做好,根本就不可能繼續下去;該名個案在諮商過程時,也曾發生想要和小女朋友離家出走,但因為學姊和他溝通得宜,才避免了一場更大的風波。
這是諮商室裡的一角,也像一場人生的縮影。也許,人和人之間,本來就沒有什麼的,可是,現實卻總是讓人匪夷所思。我們的生活中,親子間常常爭吵,夫妻間也常常吵架,朋友間也時常有人因誤會而絕交,更不用說,像戰場一般的職場,一不小心,得罪了誰,都不知道。這些,或許都是溝通上的問題,人和人之間,真的沒有什麼,只是有沒有在聽別人說話而已。
溝通,傾聽別人的聲音,述說自己的回答,而不是緊接著,想著自己的下一句話。溝通,是要清除彼此的疑問,解決目前的問題。如果,只是一味顧著自說自話的,那就叫在發表自己的想法,而絕對不是溝通。
惹你生氣的人,有沒有問題?也許,人和人之間,並沒有什麼問題;有問題的,可能是自以為是的溝通和一句接著一句,沒有交集的對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