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遇見另一種「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」狂熱潮。
真有看見不一樣的海報,媽祖端坐在廟內,媽祖立身面海濤,媽祖坐轎信徒扛……這種「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」似乎更艱辛,更勇敢,更熱淚盈眶,更具有時代傳承──永恆不變的是愛,是信仰,是人生一輩子最重要的東西,是一種無法抹滅的精神。
報馬仔,鞭炮聲,迎媽祖,鑽轎腳,祈福,拜拜,送媽祖,旗隊滿天飄,娘傘繞……媽祖的信仰,如同一個母親無私的慈愛,直是讓信眾堅信不移,敬仰千載。
(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有媽祖文化博覽會喔~)
媽祖,原來有很多個。
開基媽、老大媽。
會媽、正爐媽、副爐媽。
黑面大媽、金面二媽、紅面二媽、黑面三媽……
台灣大多為,黑面開基媽祖,金面官祀媽祖,粉面媽祖。
其他說法,黑面是開台媽祖,紅面媽祖受寶封越封臉越紅,黃面媽祖來自湄洲。
早期依地方區分,湄洲媽、溫陵媽(泉州)、銀同媽(同安)。
大甲鎮瀾宮則有:「大媽鎮殿,二媽吃便,三媽愛人扛,四媽閹尻川」之說。
(意思是,大媽鎮廟殿,二媽沒事做,三媽負責進香,四媽精通醫理,據
說神像底座的木屑可以做藥引。)
彰化南瑤宮媽祖則有:「大媽四愛吃雞,二媽五愛冤家,三媽六愛潦溪」之諺語。
(意謂,大媽四媽有求必應,二媽會和五媽會的信徒常有爭執,三媽六媽前往笨港進香必須渡過濁水溪。)
本土化後,媽祖稱謂區分:北港媽、大甲媽、鹿港媽、干豆媽、安平媽、新港媽、內媽祖(如彰化天后宮)和外媽祖(如彰化南瑤宮)等稱謂。
原來,也有本土媽祖。
媽祖特例傳說:南屯老二媽據說姓廖,神化前,名為廖品娘(西屯人),故老二媽每三年要回娘家省親,回西屯遶境。
人擠人中,我只拍到眾生相。
沒關係,媽祖的慈祥仍映在我腦海中,比相片更真實,比記憶體還永久,就像祖母每年去媽祖宮幫我求的香火袋,是我一輩子也無法忘懷,關於「愛」的紀念。